儿童青少年体适能 || 青少年心肺功能锻炼的运动处方制定方法



(一)运动目标
在制定运动处方时,首先要全面评价个体的体质健康和疾病状况,评估潜在的运动风险,从而确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目标,大致包括疾病康复、保健及体质健康促进等目标,而体质健康促进又细分为强身健体、提高心肺功能、减控体重、调节心理状态、增加肌肉力量、提高柔韧性及平衡能力等。所以,明确运动目标对于制定运动处方非常重要。
(二)运动方式
依据运动过程代谢的特点,运动项目可以分为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及混合性运动。现代运动处方中的运动方式大致包括三类:
①有氧耐力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速度游戏、游泳、骑自行车、滑冰、越野滑雪、划船、跳绳、上楼梯及功率自行车、跑台运动等;
②伸展运动及健身操,如广播体操、气功、武术、舞蹈及各类医疗体操和矫正体操等;
③力量性锻炼,如自由负重练习等
(三)运动强度
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应符合安全性、针对性等原则,是运动处方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个性化运动处方中定量化与科学化的关键点。在设计运动强度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康复或健身的目的,临床检查和功能检查的体质健康状况,运动试验及运动能力评估结果,所选择的运动方式或内容,锻炼者的年龄、性别、运动经历等。评定运动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指标。
1)心率:与运动强度存在线性关系,通常用以下方法评定运动强度。
①占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最大心率=220−年龄。
②占最大心率储备的百分比。最大心率储备=最大心率−静态心率。
③卡沃南提出了测靶心率的方法:
靶心率=(最大心率−静态心率)×(0.6~0.8)+静态心率。其中,0.6~0.8为适宜强度系数,即60%~80%最大心率储备,在此强度范围内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心肺耐力水平。
2)代谢当量:又叫梅脱(MET),即单位时间内运动时能量消耗与安静时能量消耗的比值。能量消耗一般以摄氧量来表示。成年人安静时的摄氧量一般是3.5mL/(kg·min)。
3)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RPE)。RPE是指人在进行激烈运动时,个体对自身疲劳度的整体感受做出的主观性评价。1970年9月,博洛首次提出用6~20级主观体力感觉等级来评价用力强度(表1)。
后来研究发现,RPE与主观运动用力感觉、工作负荷相对强度、最大心率储备百分数、每分通气量和吸氧量、甚至和血乳酸水平高度相关。博洛推算并认为,心率=RPE×10。
4)最大摄氧量储备百分比。
最大摄氧量储备=最大摄氧量−静息摄氧量,这个指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运动强度,但是对测试仪器设备有一定要求。最大心率、最大摄氧量、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等三者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以20~60min的耐力活动为依据,比较这三种方法对运动强度分类的对应关系见(表2)
(四)运动时间
不同的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的组合决定了运动量的大小。对于体力及身体机能较差的锻炼者,应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锻炼,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例如,在运动的第1周进行小强度或中等强度的运动,一次运动时间为20~30min。运动2周后若运动反应正常,且没有疲劳现象,那么一次运动的时间可依据运动处方的要求逐渐增加。对于体力较好、有运动经历的锻炼者,则开始时可选择较大的运动强度,但运动量也应由小到大(表3)
(五)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运动锻炼所获得的效果遵循生理学“刺激—反应—适应”原理。每一次的运动负荷对身体都是一次刺激,能够引起机体产生一定的反应,而多次适宜刺激可以使机体产生良性反应并逐渐积累,使机体产生适应,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运动的频率过大或过小都不可能取得好的锻炼效果。
如果两次运动间隔过长,在前一次锻炼使机体产生的良性效应消退后才进行下一次的锻炼,那么前一次锻炼所获得的效果就不能积累;如果两次运动间隔过短,前一次锻炼产生的疲劳尚未消除就紧接着进行下一次锻炼,则会造成疲劳的积累,长期下去还易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要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就要合理安排每周的锻炼次数并持之以恒;合理确定每周的运动频率时,应该根据个体的运动目的以及身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
(六)注意事项
在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时,安全性是首要原则。其他主要的注意事项包括:
在从事锻炼之前要进行医学检查,以确定身体是否能够从事相关运动;根据锻炼的特点选择锻炼项目;锻炼要因人而异;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