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寄语“世界典范”的小学办得怎么样?



“国学不能复古,要与时俱进,创新不能忘本,坚持中华文化的特性,成为世界的典范”。
——曾仕强教授在2018年临终前
寄语罗浮山泰学小学
2022年4月21日,国家总课程方案提出孩子们要进行劳动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而罗浮山泰学小学,已经落实了六年。
罗浮山君子第一批孩子们已寒窗苦读六载,不仅把国家要求的语数英成绩超质量完成,而且带着一名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易经思维冲出大山,涌入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即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为2035的国家战略规划贡献自己的能量。
这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什么要追求世界典范?小学生便能有中国人的易经思维?为什么小学生面对高考作文却得心应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罗浮之山岭南去,深耕文化教育不做声。
国学大师曾仕强,创校罗浮山泰学小学(前名: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于2016年。地杰人灵,罗浮君子,文质彬彬,绘素后素,以德为先,小学六年,奠基一生。
每一位学生的目标是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全体师生遵从曾仕强教授的遗嘱,身体力行“国学不能复古,要与时俱进,创新不能忘本,坚持中华文化的特性,成为世界的典范”。
传承中华文化尽责任,复兴中华民族育英才
六年过去了,这里的小学生参加全球奥数赛事袋鼠杯,十五人拿下了全球奖项;六年过去了,超过三十人以上的孩子拿下市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武术比赛奖项;六年过去了,创造了一个千人诵读道德经世界纪录,拍下来的典籍诵读视频一度火爆抖音网络。
品德做人是底色,渗透着有中国人自己文化的思维模式,国家标准是前提,语数英紧跟国家双减方向。
国学是特色,艺术书法国画标配,自然科学音乐舞蹈体育是基础。
育人体系“德智体群”渗透在校园里的每一位孩子,每一位老师身上.........”
这些是冰山一角,但却掩盖不住学校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尽的责任心;从这些管中窥豹,窥见的是学校为中华民族复习育英才的真情怀。更让人吃惊的是孩子们的成长状态,一幅堂堂正正中国少年的模样!
中国新少年,罗浮山君子
这群堂堂正正的中国少年,文化烙印于一言一行中。孩子们心中记着“不给爸妈丢脸”“天地是根,父母是本,人的可贵不忘根本!孝就是道....”的孝亲道理。
周末必做的孝亲炒青菜,从播种,种植,养护,采摘,烹饪等体现着“孝就是道!”
孩子们手足情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兄道友弟道恭,衣食住行中,跨年级的六个人在矛盾中急眼,在矛盾中欢乐,也在矛盾中成长!
孩子们尊师重道,时刻记得“达则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帮助生活老师管理家族纪律,帮忙打扫学校公共区域卫生,帮助食堂叔叔阿姨洗碗碟。
“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扎根在每一位孩子心底。孩子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从餐前的鞠躬礼,用餐的筷子礼,用餐的止语都可以看出。
尽管食堂是自助餐,在吃饭前每人都行筷子礼——双手捧着筷子,闭上眼睛,嘴里念着”皇天后土/苍生托福、恩泽常乐、福作绵足”。
所以在这里光盘是基本,除去天然良心食材和良心大厨,更多也在于文化的力量深深刻在孩子们的心上。
孩子们常怀着一颗向善的心,他们也常提到“福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修己以安人”,而也正是把握这些经典生生不息的向善力量。
高年级的孩子们在家族管理中能够以德服人,知行合一,尽管每次也会有自己的小毛病,但却能在夜里安慰想家的宿友,在暴雨中给同学撑去一把雨伞,在食堂打包好食物送到生病的同窗面前.....
因此孩子们也都有一个雅称“中国新少年,罗浮山君子”。
罗浮山君子营造的淳朴校风在罗浮山环绕,让原本生机勃勃的校园更加高光出彩!
罗聘天下英才,浮现葛洪精神
到底怎样才能成就中国新少年,罗浮山君子?到底育人的密码在哪里?哪些独特的育人体系如何成就了国学现代化?
谈到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时空两方面来回答,于天时,中华文化,五千余载,复兴在望,20世纪气脉在美国,21世纪气脉在中国。
于地利,罗浮山位于岭南,中国对世界之门户,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有孩子们成长最关键的四要素——阳光、空气、水、食材。
于人和,罗聘天下英才,浮现葛洪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传承中国式管理,老师们不辞辛苦,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且不平凡的事情!
地理位置上,校园里抱湖环山而建,山水校园。校园有三道大门,分别为龙马门,上善门,君子门。第一道大门叫龙马门,取自《易经》乾卦是龙,坤卦是马。
因此,走进龙马门的孩子,便是曾仕强教授口中所言的有福少年。
而大门正对罗浮山主峰,吞纳山川灵气。第二道大门叫上善门,取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期望孩子们拥有水的品性,哪怕是居众人之所恶,但几于道。
第三道大门叫君子门。取自《论语》中,儒家思提倡学做君子的思想。
校园里有三大广场,易经广场,道德经广场,论语广场。
易经广场上,地板上印着六十四卦的每一条阳爻和阴爻,国旗围栏的木板条刻着每六十四卦的爻辞;道德经广场把《道德经》五千字分为八十一块铁板,刻上每一章的文字;论语广场上,中央耸立着3米高的孔子像,背后两行“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沿着墙壁印着《论语》中有关君子的每一句节选。其中,“君子修己以安人”重复了两遍,这也是致敬创办人曾仕强教授。
曾仕强教授对于中国式管理有过精辟的解释——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校园里,孩子们每日早晨用拍击桌子的方式快乐诵读经典,每周升旗仪式进行每周一卦,而每个学期要求孩子们完成相应典籍的背诵进度。
从阳的一面,有书本,有大门,有广场等,从阴的一面,课堂上,老师们的课程融合三部经典便希望孩子们悟得道;课下,古籍室摆放着《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上万卷,通古博今。
浓浓校园氛围中,大山里大好时光下,天时地利人和,结合《易经》《论语》《道德经》《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身上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虽前路仍路漫漫其修远,但泰学师生上下一心,发挥愚公移山之精神,咬定世界典范的方向,一本初心,不固而中。
这六年的沉淀,有过迷茫,有过否定,有过曲折,但泰学的文化自信在这一批毕业的孩子身上,早已深入骨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照见文化自信的力量,因此校门上的对联:罗聘天下英才,浮现葛洪精神。
曾仕强教授亲手规划的育人体系
罗浮山的孩子们和其他孩子文化自信为何如此不同?为何他们一言一行都可以看到“文化自信”!而究其根源,本质在罗浮山泰学小学独创的“德智体群”育人体系。
这六年来,“德智体群”育人体系的目标是用六年的时间奠基孩子一生,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首先,“德”里面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共道德上,我们要求孩子们守法、爱国、仁爱。
个人修养上,要求学会做人,学做真人,知耻,求上进。总要求一句话讲完,便是“人人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做起!”
其次,在“智”里面分成为生活所需的普通智慧和为生存而学的专业智慧。在泰学小学的语数英课程上,我们不限制一种教法的课程形式,不鼓励一言堂,用生态化教育养心,鼓励项目制任务学习,课内外相结合,完整性地阅读一本书,用思维导图践行梳理所学知识。
语文数学英语在博罗县412所学校中,常常排名在前十。
我们不争专业智慧上的第一,更在乎孩子们在好学上争第一。期望孩子们不只是高分,更重要是高能!这两者并不矛盾。
语文教学上,我们除去掌握国家要求的常规课程,还要求孩子们背诵与活用三部经典。
每日练字课程半小时,对孩子们表达能力格外注重,我们尽力不设置固定答案,开放式题目训练孩子们认知思维;知识只是书本上的最基本载体,透过这个知识载体要训练孩子们的智慧,久而久之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思维。
语文2021年五年级单科成绩在博罗县全县第一。
数学课程上,我们有开发了一套提高孩子速算能力的六十四卦舒尔特表格,用扑克牌进行连加训练,鼓励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和项目制学习,常常数学课堂不局限教室里,还有带到户外。
有时带着一把尺,有时一张表格,让比较,分析,逻辑等思维渗透进孩子们的方方面面。数学在2022年春季学习中,三四年级都是排名全县412所学校的前三名。
英语课程上,我们除了和深圳同步教材外,还有每天单独的磨耳朵时间半个小时;注重培养孩子们听说读写,而且疫情前还有每年一次的国外研学一个月,曾经2019年五年级的罗浮山君子在英国剑桥大学写对联。
其他课程我们也是奔着训练孩子们专业技能智慧而开设。生活智慧上,我们以“整齐、清洁、合适、安全”为要领,循序渐进带领孩子们养成泰学要求的七十二条生活习惯。如“每日起床叠被与内务整洁、口嚼食物不行路不言语.....”
另外,“体”里面分为竞技锻炼的表演和健身防病的保健,两者相结合才能拥有好身体。在罗浮山泰学小学,每一位孩子在竞技上有书法,国画,音律,科学等课程,其中男生必修多一门武术,女生必修多一门舞蹈。
选修上有中医、编程、咏春、篆刻、无人机、音乐剧、主持人、非洲鼓、足球、篮球、等多门选修课。孩子们参加的武术比赛从惠州市一等奖到全国冬奥会优秀奖,甚至参与国际比赛也斩获“网络一等奖”。
数学思维上,横河镇六年级计算全场三名满分占两名,奥数竞赛中光袋鼠数学便拿下了十五个奖项,三个全球金奖;科技竞赛上,惠州科技创新拿到三等奖,无人机比赛拿到二等奖,全国人工智能拿到十个入围赛奖项......
以上的奖项只是孩子们在技艺上的局部展现,在泰学小学对于孩子们的健身防病更是严格要求。首先,开展每周中医课,每一位生活老师必修,而校园的孩子们有超过四分之一要掌握。
课程里面提到的穴位,人体阴阳平衡,节气养生,站桩等都是孩子们日常实践的必修技能,其次,我们每天要求晨练与课间操长达一小时,每一位体育老师只带40人左右。
如此一来,便摆脱掉传统学生大队伍,部分从头到尾不动的现象。每周每班课表安排超过三节的体育课程。每月进行身高体重视力等健康指标检测。
毛主席所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便是希望落实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一个好身体。
最后,在“群”的板块分为五伦并重和接受自己。学生时代的五伦鼓励孩子——孝就是道,兄道友弟道恭,学会换位思考,师生教学相长,爱国守法。尤其关于兄道友弟道恭,我们设置了家族制。
1-5年级,每一个年级选出一名同学加上一名史官老师,组建成为一个家族。高年级的孩子选举为族长,他们衣(家族标志穿着)食(吃饭围桌)住(同一间寝室)行(课程活动如24节气活动,家族劳动打工等)全部绑定在一起。孩子们在这些方面不断地发生着一件又一件的事故,但也同时变为一个又一个成长的故事!
除去学会人与人的五种关系外,孩子们一生的必修课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要做到自强,克己和悦己。
学校班级都是设计在20人以内,并且师生比为1.5:1。由于学校规模小而精品,这里虽然还没实现一生一案如此精准,但在接受自己和因材施教的路上已经初具模样。
这一套“德智体群”育人体系是曾仕强教授2017年在病床上亲创,核心四个字——以德为先。
创校落实六年以来,国家政策不断地与之相互应。从17年的文化传承工程文件,18年习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21年的双减等。
而我们这一套体系最关键还是在“行”,一切课程活动开展的指导思路是能动也能静,动静都合宜。
而每年一轮又一轮的实践中,我们又反复进行阶段性复盘和调整。因此,行不行很重要,这也就是王阳明先生所提的“知行合一”!
到了2022年4月21日,总课程方案提到孩子们要进行劳动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
而罗浮山泰学小学已经落实了六年。罗浮山君子第一批孩子们已寒窗苦读六载,不仅把国家要求的语数英成绩超质量完成,而且带着一名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易经思维冲出大山,涌入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即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文字在一段时间只能有一种形式,只能讲出一部分的事情,至于罗浮山泰学小学的中国式教育还是无法全面触及。
中国教育报从2022年8月25日刊登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章可循”》开始全面把罗浮山泰学小学介绍给全国的老师们;从过去的“能上学”转化“上好学”,而怎样能上好学?怎样才符合疫情后中国平视世界的新局面?
怎样能更好地为民族传承中华文化尽责任?怎样能更好为民族复兴育英才?怎样才能离世界典范近一步,再近一步?我们还在前行!
办学六载,仍有不足,望各方先进朋友不吝赐教,罗浮山论“教”!
作者简介:
羊炳奇,罗浮山泰学小学科学老师。
【征稿启事】
1.曾仕强公众号【易友风采】长期征稿,您和曾师的故事,以及曾师对您的影响和启迪,包括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遇所闻,均可投稿。
2.字数:1000-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