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队闪耀青岛“双子星” 称最想感谢教练和球迷

_0
_1
_2

  关键词:男孩最想感谢教练和球迷

  昨天下午,身高2米的赵永刚和1.85米的王刚一起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两人身高“强烈”的反差让记者差点笑出声来。在东部的一家咖啡厅落座后,记者感觉这俩脱下战袍换上休闲装的篮坛新秀更像两个邻家大男孩。出生于1982年的王刚和赵永刚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谦虚、稳重。也许是从小就在外训练比赛的缘故,两人严谨的话语、不快的语速显示出与他们年纪不相称的成熟。没想到,在场上威风八面的王刚居然也是“眼镜侠”。“近视的度数还不小呢,每次比赛前都得戴隐形眼镜”。看到记者盯着自己的眼镜出神,王刚不好意思地说。戴上眼镜的王刚少了几分篮球场上的霸气,却多了几分沉稳。你很难想象就是这个不高的小伙子带领着队友在今年的CBA联赛中取得了联赛第五的好成绩。谈及今年山东男篮取得的进步,王刚表示,是教练的信任让自己取得了今天的成绩。“2003~2004赛季,巩指导大胆起用了我们这批新人,让我们有机会在联赛这个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他是我们最想感谢的人。”

  赵永刚目前虽然不是场上的绝对主力,但他神准的三分球已经成为山东男篮的“撒手锏”。山东男篮在联赛初期的几场硬仗中,正是凭借着赵永刚的三分球最终赢下了比赛。对于自己在联赛中取得的进步,赵永刚也是首先感谢了教练对自己的信任。同时,赵永刚也表示,球迷和家人的支持也是自己前进的动力。“父母会特别关注报纸上对我们队的报道,很多球迷也会鼓励我,他们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关键词:国家队小个子的野心却不小

  出生在胶南的王刚身高1.85米,作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这样的身高在球场上绝对算小个子。但凭借着过人的速度与良好的传球意识,他已经成为CBA中最为优秀的组织后卫之一。国家队主教练尤纳斯上次到济南观看比赛,黄金俱乐部总经理叶鹏还特意向尤纳斯推荐了王刚。

  对于自己最终能够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王刚表示离不开不懈的努力和不错的运气,“我从初中开始练习篮球。不管别人说我条件怎么不好,我自己始终没有放弃过篮球梦。上高中的时候,山东体校的孙本胜教练把我选进了省体校篮球队。可以说,我的篮球之路走得比较顺。”

  但让王刚坚定自己能打好篮球的信念的,却是一件小事。“那是1996年,当时山东男篮的队员到我的家乡参加一座体育馆的开馆仪式。我当时就是一个小球迷,第一次与他们近距离接触,看到了当时山东男篮的主力后卫刘震,他的身高也不高,跟我差不多吧。当时我就想:他们能够打好篮球,我也行!可以说,当时刘震就是我的榜样。”

  凭借本赛季的出色表现,王刚已经在CBA小有名气。季后赛首轮,

中国男篮主帅尤纳斯曾亲临济南观看山东队同江苏队的比赛。赛后,山东男篮俱乐部总经理叶鹏向尤纳斯大力推荐王刚。谈到进国家队的问题,王刚表示:“进入国家队是每个篮球运动员的目标,我也不例外。不过我知道自己目前的实力或许还不够,但我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早日实现这个目标。”

  关键词:偶像赵永刚最喜欢邓肯

  土生土长的青岛小伙子赵永刚回到青岛却经常迷路?!看着记者半信半疑的表情,赵永刚说:“我没说瞎话,自从进了山东队,我一年待在青岛的时间也不超过20天。我已经在济南生活7年了,现在回青岛反而会经常迷路。”谈到自己当年走上篮球的道路,赵永刚坦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爱好。

  赵永刚可算是出自篮球世家,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从小耳濡目染,让赵永刚从小对篮球自然而然产生了兴趣。加上天生的身高优势,当时在青岛19中上高一的他就被省队的教练一眼看中。“高中的时候我去考省体校,结果山东青年队主教练杨文海直接让我到青年队去试训,然后直接把我留在了山东青年队。”由于从小身高就比同龄人高大,赵永刚从后卫到中锋都练过,问到他最喜欢的NBA球星,身为小前锋的他却喊出了

马刺中锋邓肯的名字。“我比较喜欢邓肯那种朴实无华的球风。虽然我的位置是前锋,但看他打球还是让我很受启发。”

  虽然现在是休假阶段,但勤奋的赵永刚每天仍坚持跑步,并经常约一帮朋友打篮球。“自己必须保持好状态,不然等到休假结束后,一下子投入训练会受不了。”赵永刚说。

  关键词:季后赛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王刚和赵永刚都是在2003~2004赛季被巩晓彬直接从青年队上调到一队的。虽然当年山东男篮也杀进了季后赛,但那时的他们还是队中的替补。经过四年的锤炼,今年他们才算用自己的力量打进了季后赛。

  谈及刚刚结束的季后赛,赵永刚说:“季后赛的偶然性很小,比赛的难度很大。虽然最终我们输给了江苏队,但我们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季后赛经验。”

  王刚已经在队中确立了主力后卫的位置,在长期与国内的优秀后卫过招的同时,他自己也建立了自信。回忆自己第一次在CBA赛场上首发出场的情景,王刚直言很紧张:“当时是对北京队的比赛,迈进赛场的时候心里真是没底,但那场比赛我得了10多分,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后面也就越打越顺了。”

  在两人成长的过程中,不懈的努力与山东男篮坚定培养新人的策略成为他们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在采访过程中,两人都承认在以年轻人为班底的山东男篮中,只有不断的努力,尽全力跟每一个对手去拼,才有可能获得机会。同时,教练的信任也终于让他们“百炼成钢”。本报记者杜金城

  半岛都市报独家提供新浪体育,其他媒体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