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篮球是这么玩



我们喊了那么久的“体育重在民间”,广东篮球是一个活生生的好例子。
广东这地方,到底住着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吃遍自然界的人、普通话困难患者,喜欢足球的,或许还会回答这里是球迷大省。
比起这些标签,广东人爱打篮球,在名声上似乎并没有那么响亮。事实上,广东人对篮球爱得深沉,在篮球场上的讲究和执着,不比对吃食的少。
广东人的日常离不开篮球:看球、聊球、打球,被高手打爆,练成高手打爆别人。
有广东人的地方,就有篮球场。
在广东,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大量的篮球人群和相应的比赛,从一条村到一个省,从5岁到65岁,都有得玩。广东的高水平联赛,通常被坊间戏称为“村BA”:球员限制少、比赛接地气。
腾讯企鹅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篮球产业白皮书》显示,篮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运动,且呈现年轻化倾向——20岁以下年轻人和25-35岁成年人两个典型群体中,反馈身边好友喜欢篮球最多的网民分别为52%和40%左右,在所有运动中排名第一。
而综合职业队战绩、民间篮球发展程度,广东分明已然领先国内。
你能在一场广东地方篮球比赛中,同时见到家乡的老熟人和大杀四方的怪兽球员。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杂糅的运动体验,却也是广东人习以为常的、这片土地性格中的一部分。
广东人不能没有篮球,就像早茶不能不给酱油。
篮球在广东
广东人的早晨从慢悠悠的早茶开始,也从汗淋淋的篮球场开始。小区楼下、村头空地、学校操场里的嘭嘭声,是广东人再熟悉不过的BGM。
给广东人一个篮框,他们能打到地老天荒。从院子到村、区、镇,再到市、省,再到CBA的各级联赛,打篮球的广东人总能找到自己参与篮球的方式。
NBA球星来中国做活动,必到广东,这里的地级比赛参与人数多、观众多、水平高,本地高手频出,三不五时还有黑人球员、专退球员、业余大神来教小年轻做人。
广东篮球场的密度,令很多外地球友羡慕。图/unsplash
想象一下:
你曾以一己之力率院篮球队杀进全校联赛四强,是远近闻名的广东某高校南区八号楼乞丐版库里。
恰逢春节,你爸喊你回村参加篮球比赛。你放下手中的泡面微微一笑,“可算轮到老子了啊”。欣然收拾好行头归家,准备享用本村美少女(年龄介于5—55岁之间)的欢呼和对手的惊恐脸庞,仿佛自己是曾经的广州七中校队队长吴亦凡或“佛山林书豪”钟显超。
赛前训练,你刚换好戎装准备秀两个花式上篮做好一战成名的铺垫时,突然发现对方上来两个极具压迫感的老黑,目测一个一米九五一个两米零五,肌肉线条分明得像你爷爷留下来的红木雕椅。
在你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时,他们已经往你堪堪能摸到的篮筐上面开砸:战斧,背扣,空接——在你想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吃了两记in you face骑扣了。
不仅如此,你还发现对面有一两个明显不熟的男子:那个梳辫子头的少年过你们队速度最快的人,仿佛在过清晨的马路;那个体格强健的大哥感觉没怎么用力,就让你们中锋哑了火。
你流下了不争气的眼泪:爸,我不打了,我想回家。
这就是广东篮球,即使村里的篮球赛场,那也是真正的江湖。
广东省男子篮球联赛的标志
2019年年初,珠江啤酒·2019广东省男子篮球联赛在顺德开打,男篮国家队主教练李楠受邀到现场,化身“粤吹”:
“我当运动员的时候就听说过广东的篮球氛围非常好,业余比赛非常多,很多退役的运动员都在这些比赛中再度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及,他提到了广东篮球历来红火,“但真正了解的,是雅加达亚运会上,由东莞草根球员组成的中国三人男篮勇夺冠军。”——不好意思啊韩国队,你还记得去年亚运会三人篮球比赛绝杀你们的那个广东小伙子么?
当时代表三人篮球国家队出战雅加达的四名队员里,有三人来自“我要上奥运”全国三人篮球擂台赛冠军队东莞麻涌,分别是东莞麻涌镇宣教文体局职工肖海亮、广州体育学院老师黄文威、东莞南城体委职工曾冰强。
来自东莞的球员肖海亮
其中,肖海亮打过NBL联赛,黄文威和曾冰强则同出于东莞四中和体校体系,他们时常在基层民间比赛授业,让广东民间篮球的面目变得愈加清晰。
广东篮球,真正在民间
三人篮球国家队的成功,只是广东篮球整体发展的一个很小的切面,它只能证明在这片篮球的土地上可以产生高手,但广东篮球显然有更多玩法。
彼时站在中国三人篮球队身后鼓掌庆祝的篮协主席姚明对民间体育有许多精辟见解,他早在出席2019年篮球世界杯预选赛抽签仪式时便提及两件事:一是打好2019世界杯拿到东京奥运会入场券,二是强调“广东省的民间篮球运动模式已经初步成型,非常值得借鉴。”
姚明论述的重点是:每个地方都有不少篮球爱好者,但“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行一场正规、统一的比赛,那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了”,运营方既要接地气又要专业,并不容易——而这正是广东篮球兴盛的深层次原因。
东莞有5700个篮球场。图/David290
打个比方,东莞拥有CBA霸主球队,但这在东莞人的篮球生活里,只算冰山一角——东莞市总共有5700片篮球场、57座多功能体育馆,市联赛男子甲组比赛达到省级水准,下设三级联赛,迄今打了16年。
最近一届吸引了32个镇街、60多支队伍、200多场赛事和十余万观众观看,仅大朗一地每年举办国际、国内以及镇内赛事愈千场,市联赛、镇联赛、村联赛之外还有企业联赛、机关联赛、青少年联赛。
大朗是东莞本土常年王者,而南城则请到了前国青教练王怀玉。“在东莞,从幼儿园到临退休的人都有比赛可打”,此言非虚。
能炒热气氛,能提振面貌;下能沟通乡里,上能输送人才。好玩,且有意义,有职业化与商业化的想象——这不就是民间体育最好的模样么?
我们喊了那么久的“体育重在民间”,广东篮球是一个活生生的好例子。
广东篮球人才辈出,易建联也是其中之一。
广东人打的,不只是篮球
体育在民间的蓬勃发展,大城市其实不如小城镇有优势,因为小城镇的资源人脉集中,渗透快,传播广。
对地级市的各个区而言,篮球是一个跻身全市话语体系的途径,是展示城区形象的重要部分;对村落宗族而言,篮球则非篮球那么简单,它是各个村之间充值较劲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村里人眼中的篮球与龙舟相差不远——十来个大老爷们一边大喊一边挥汗如雨,全村人站在两旁高声呐喊助威,全然是嘉年华式的活动。
广东的篮球场,少有闲置的时候。图/unsplash
比赛组织得好,群众喜闻乐见,无论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能得起归宿,许多乡贤报答故乡也就有了落点,经济与情感都可以通过篮球为纽带不断循环。
为什么是篮球?因为其他运动类型很难有这种便于开展又容易激起情绪的特性。
比如乒乓球场地也多,但场地太小、观感憋屈,容纳不下观众齐声呐喊的澎湃热情;足球所需的人则太多,技术过于精细,更重要的是场地限制过多。
篮球是广东中学的一道风景。图/佛山第一中学
2019篮球世界杯由中国8个城市联合举办,其中广东占了四个,广州、东莞、佛山、深圳,丝毫不出奇——这是广东这么多年来篮球基础建设的自然成就。甚至因为小兄弟们太过强悍,老大哥广州在省内篮球界反而不占优势。
三支CBA球队分别来自东莞(广东东莞银行)、深圳(深圳马可波罗),以及前身是佛山龙狮的广州龙狮篮球俱乐部,而龙狮一半主场在天河体育馆,另一半主场在佛山南海。
南方篮球,福建和广西的村镇联赛也极为红火,但论及职业队成绩和城市篮球基础建设,与广东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月前,广东东莞银行刚刚直落四局拿下新疆重夺CBA总冠军,史上第九次夺冠——但这在以吃饭睡觉打篮球为日常的广东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篮球成为一种日常,实力自然不会低。图/unsplash
因为底子好,老广很淡定:“前些年宏远丢了冠军,我们就再拿回来啊。”宏远夺冠的重要程度,很难说会比“咱们区在市联赛进八强了”更重要——你拿冠军我也打,不拿冠军我也打,无论如何我们都爱篮球,没区别的。
说到底,广东篮球厉害在哪?
看着玩,氛围好;打着玩,场地多。要进阶,有教练;要进队,多选择;要对抗,多得是高水平比赛;想看球,从你所在地区的队看到职业队都有大把选择——一项运动发展至此,被誉为国内标杆实不为过。
要知道,今年在中国举办的男篮世界杯共有八个赛区,广东即占了半壁江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无论从篮球氛围、场馆配置等各方面皆得到国际篮联好评,广东球迷今年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的国际篮球赛事!
◆ ◆ ◆ ◆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