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总结报告【前述篇(下)】——走向现代,变化中的排球发展



前一篇中,通过设定“无知之幕”,阐述了一条基于基本排球规则和要素所畅想的排球认知逻辑链。现在,我们尝试了解真实的历史,将前一篇这种架空的畅想“落地”,看一看有多少合得上,哪些是大师所想的突破。从中,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以下,我将基本全文(其中有部分为方便理解的修改,没有改变原意)引述排球主场VBOL论坛资深坛友ledocn1于2006年8月17日发表的题为《排球简述》的介绍文章。引述这篇文章的原因,在于此文史料价值颇佳。原帖地址为:《排球简述》——作者ledocn1
(红色的引注为我的解释)
8过还是可以回想一下排球的发展(引注:原作者略去了排球由美国人Willam.G.Mogan于1895年以篮球为初始用球、后改进为使用篮球内胆,最终发明排球这项运动的历史,其中,三击这个重要的要素,就是他规定的)。
早期排球的发展十分混乱,规则也不齐全,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引注:20世纪,以下省略)20年代开始出现好转,菲律宾人第一次发明了强攻技术和传球技术,而拦网也随着菲律宾棒棒球(引注:按我的理解,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藤球)的出现自发产生了,规则随后逐渐形成了关于扣球、接球的一套方式,包括三次接触球、上手传球等等。
捷克人第一次使用了小臂垫球技术,也是捷克人第一次完整定义了拦网,当时对拦网的理解只是双人拦网,扣球助跑规则也时有修改,有时候可以在场外等球,有时候又规则扣球手任何时候只要球在本方就不可以出场,这些都标志排球还是原始而初级的。在捷克人奉献了大部分的防守技术后,前苏联人贡献了世界上第一个二传插上技术,与此产生的是前苏联传奇光脚主攻奇奇林在二号位利用插上的二传在2号位强攻,由此拉开了前排3点进攻的先例。但是这种情形并不多见。由于当时的防守技术极不成熟,尤其队员之间的位置是固定的,排球的进攻逐渐分成捷克为代表的技巧派,通过反复的吊球来得分和民主德国的高度派,通过高度超手打后排空挡得分,(……),早期排球到这个时候已经为现代排球的诞生准备好条件了。
一、40年代-50年代:快攻与强攻,中国与前苏联的独立发展
40年代中国人民反抗了日本鬼子,然后俄国人和德国狗咬狗打了半死,排球却没怎么停滞。前苏联的东欧阵营为排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是捷克(引注:这段时期应该叫捷克斯洛伐克)人,这次他们改进了小臂垫球技术,合理的运用手背侧面(这一技术正逐渐被手背背面垫球代替)完成单手的垫球,并在国际比赛上大放异彩,而且随着前排队员逐步可以换位拦网和扣球(引注:应该也就是这个时候,站位规则开始只考察发球击球那一刻是否符合要求。在过去应该是全程都必须满足站位规则),早期的副攻出现了,进攻的强度骤然加大。
首先退出历史舞台的是高度派,由于软绵绵的彩虹球打到后排已经基本成了无法得分的手段,可怜的东德很快衰落了,又是捷克人,他们逐渐将扣球结合起来开始虚实结合,但是前苏联人进一步发明了力量排球,苏联人提出了饱满、充分的背弓完成强力扣球的办法,并改良了彩虹球,提出一系列打手出界理论,苏联人还第一次引入副攻的中央强攻,由副攻在中央的强攻掩护主攻在边上的强攻,这是最早的拉开理论(引注:不同于现代的拉开理论,这时候中央和两翼都是高球强攻)。强攻开始在前苏联迅速发展起来。以疯狂的强攻为基础,前苏联人开始逐步统治欧洲排球。
而在中国,最早的阎老先生等将6人排球引入中国,肯定没有想到一个小球会给大球以启发。中国台山的小矮子们发现,按照那种高高拉起的扣球方式,他们根本没办法扣完整几个球,于是在野球运动中,台山人开始用似乎是乒乓球还是羽毛球的快速挥小臂(引注:应该是羽毛球)的技术,将不高的球迅速扣下以躲避拦网形成快板球。这为广东男排所借鉴,他们还引用是羽毛球还是乒乓球的发球抢攻技术(引注:这个貌似应该是乒乓),发明出一系列的钩手大力飘球技术。
随着强悍的发球练就的就是过硬的一传,以此为基础,广东男排曾一度称霸国内排球,并在一系列邀请赛中取得佳绩,大力的发球让包括捷克在内的欧洲排球吃够了苦头,而快板球更是打傻了欧洲拦网,至此中国男排为世界快球战术发展和发球战术发展做出了自己最重要的贡献。
二、60年代-70年代:近体快、滚翻救球与奥运冠军,小日本的小人得志
小日本是个很贱的民族,因为和猪瘟一样,他们特别喜欢抄,抄完了还不认祖宗,甚至还反过来咬人。这次小日本开始跟双头蛇一样,东西并进,两头学习:
一方面他们开始逐渐降低高球的高度,由此第一次出现了近似平拉开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们改良和规范了快板球,特别是规定将刚出网口的球截住打下球(引注:这就是李颖经常提到的“快快球”,也就是击打上升点的快球,而不是停球点的快球)这一可量化的指标,大大精确了攻手和二传的配合,规范了快球训练的技术要领,改变了过去快板球配合随意,扣传练习(……)要找感觉的历史,从而使快板球成为了近体快,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快攻技术。
另一方面,在防守上,日本队发挥自己在塌塌米上的撅、跪、蹲等奴隶动作优势,极大改良了垫球技术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的垫球(引注:大松博文的发明),使得垫球能充分控制球的方向和速度,为二传的进攻组织创造了条件。鱼跃和滚翻救球(引注:还是大松博文)更是给排球的后排垫球技术带来了奇迹,过去救不到的球现在也能轻松到位,给捷克的吊球带来了几乎是灭顶之灾。以此为基础配搭神奇二传猫田胜敏,日本男排获得了72年奥运会冠军,而日本女排也凭借所谓地毯式防守打造出东洋魔女。
三、70年代末-90年代初:全面、均衡与战术,现代战术的鼻祖美国队
道格·比尔同学(引注:Doug Bill,前美国排球协会总裁,2012年曾参与竞选国际排联主席)参加了1972慕尼黑奥运会,看见了日本队的比赛。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启发,总之他成为美国队主教练后,带领一批队员连夺两届奥运会冠军,涌现出kiraly(引注:没错就是现在的米帝女排主帅)、berzins、timmons、ctvrik、stork、partie等一代名将。而这一切的战术思想都集中体现他的宏伟著作《拦网》中。
在这本书中,拦网的作用、练习、技术规范第一次得到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以拦网为中心形成防守使得排球的防线大大提前了(引注:至此拦网和防守结合起来,成为了拦防体系),现代排球的网上对抗时代由此开始。美国队当年创新了很多战术,比如具有现代意义的平拉开开始在美国的几个矮主攻之间流行,以主攻的强大接发球为支撑,美国队的接应和副攻得到极大的解放,美国队更为关键的是防守极好,以前排过硬的拦网技术为基础,后排的取位精确,反击速度快,由此美国队以防守带防反,成为世界强队,美国男排统治了80年代。(比尔同学没有停止他的步伐,直到现在,美国队仍然是世界上防守体系最好的球队,在拦网上仍然有技术优势)
四、80年代:网上飞人与一个时代
在美国人埋头研究的时候,中国则悄无声息的成立了三人排球研究小组,中国第一批老国家队的队员:戴廷斌老先生和袁伟民开始担纲中国男女排,准备在80年奥运会上与前苏联拼死一搏。
汪嘉伟、徐真、沈富麟、胡进这批老队员被选进国家队,这里必须点名提一下汪指导的母队福建队。福建队是中国排球的一支老派劲旅,包括戴老就是福建队为国家队输送的第一批队员。福建队在70年代初能涌现汪嘉伟、徐真、郭明这样一批优秀攻手并不是偶然,当年福建男排创造出一系列掩护进攻战术,包括一度非常盛行的“双快一游动”,当年福建队的各种交叉、加塞、前后飞(汪嘉伟)、时间差(郭明)、背溜前快(徐山),同时结合各种拉开战术,称为“二快一游动”,打起来各个球队都普遍犯傻。
当时国家队曾一度有3、4位福建队员:汪、郭、徐、郑,还有后来的颜同学,加上福建主教练。福建队员在随后的国家队比赛中也喜欢创新,包括短平快、跳发球这些技术都是福建队员在练习中摸索出来的。8过很不幸的是,美国和中国都**了80年奥运会,所谓的抗苏斗争成了空炮,当年的研究成果无从知晓。但是在随后的世界锦标赛上,中国队的打法掀起了热浪,“网上飞人”的美誉使得世界排球第一次认识到复杂组合快攻的威力。很快世界排球就掀起了学习的浪潮,利用自身出色的素质,他们打出了比中国队更好更快的进攻。
82年阿根廷人第一次尝试跳发,而2年之后,巴西人利用自己出色的弹跳为世界排球带来了跳发之风,徐真开创的跳发开始成为一项重要的发球技术。83年古巴开始学习背飞,古巴接应sarmilitis将背飞飞行到4米开外,成为89年世界杯的一大美景。苏联人则简化了复杂游动战术,以近体快为中心,通过savin和antonov这两个点在2号位打拉开进攻,同时起跳的双快成为苏联战术史上永恒的经典。这种对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了顶峰,以古俄争霸的89年世界杯为代表,战术爆棚的一次攻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印记。但是没有人可以忘记,开创这个时代的,是一个中国的副攻,叫汪嘉伟。
五、90年代:换位对抗拉开,荷兰对抗意大利
意大利在这个时候开始悄悄兴起,但是他们并不太赶随这股换位风潮。此时的战术是各种复杂的跑动进攻,而意大利似乎更倾向于学习美国的全面、均衡打法。受到挑战的美国防守很快开始重新振作:比尔开始使用一系列的高大二传(也许stork不高,但是他的继任者ball(引注:这位老妖精二传一直打到了2008年奥运会夺冠)一下飙到2米),提出了边的拦网概念(引注:也就是我们说的端拦网、把边拦网)。
同时,在此之前,大家对如何拦换位的进攻(引注:比如交叉和加塞,就是典型的换位进攻)非常茫然,苏联人甚至采取拦网在空中换位的办法来卡换位的进攻。但是比尔提出了边和中央的概念,通过副攻在中间的快速随球移动、看球不看人(引注:也就是说将平网分成了边拦网和中央拦网,边拦网要高,中央拦网要移动。这就是当今拦网的基本形态了)遏止大线的办法来克制换位进攻,开始逐渐限制了换位进攻。
意大利人开始学习这种攻防方式,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如果副攻因为进攻导致位置错乱,就很难在防守中来回移动(引注:比如打一个长背飞没打死,副攻就很难回到中央。这场景在当今女排仍然不少见),于是意大利开始频繁使用两端的拉开进攻和交叉跑动进攻来完成进攻,而使副攻在中间得到停留。意大利于是贡献了大量的让人印象深刻的端攻手:bernandi、papi(引注:没错这位仁兄一直打到了2012年奥运会并取得铜牌)、zorzi、giani、catagalli,他们都能强攻,还能熟练的完成换位,平拉开在bernandi的手上打得游刃有余,而giani更是个多面手:前快、后快、交叉、背溜统统上。但是副攻位置却不是意大利的强项,除了gardini,意大利没有什么突出的副攻点。意大利的这种换位打法为他们现在带来了隐患,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打法,他们统治了90年代。
荷兰则捍卫着传统打法的尊严,他们不断创新副攻的高度和水平,held、posthuma,这对92年的副攻很快让位更高的held、bas组合,同时,他们不断加高二传的高度,blange205,可能是男排历史上最高的二传。副攻开始将传统战术打的更高更强,与bas直上直下如直升飞机般的短平快,4号位前排掩护后排的立体进攻,副攻手中间的后攻,muelen的各种穿插跑动和快速拉开拼命上演在96的舞台,荷兰队拼死捍卫着传统换位战术的尊严,在96年上演了传统战术的最华丽乐章,然后噶然而止。
六、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在女排忍辱负重的Rezende和他的中间加压+两端拉开
随着美国队发明的双人接发球,各队普遍采取了三人接发球。在意大利与荷兰上演古典与浪漫派争夺的时候,一个巴西人悄悄在女排实验着他的理想:如何让副攻发挥攻的作用,又不让副攻丢掉防的位置。很明显地看到,在那之前,排球拦网出现了跟人浪潮。但是,Rezende(引注:是的没错就是执教巴西男排夺取冠军无数的那位雷秃子)不主张跟人,他想到了【点】——通过副攻在中间施加压力,导致拦网向两侧移动的不到位(而不追求导致完全的空网或完全的错开拦网),然后通过两翼快速跟进,来打这个空挡。
这就是最初的两端拉开思想。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也造就了最初的巴西三架马车:hilma+moser+cunha(引注:比如1996年奥运会)。当然这个组合随后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名花组合,最后花成同样经典的:erika+diaz+leila(引注:比如2000年奥运会)。
后来rezende回到了男排,并将这种思想在男排采用。由此世界男排开始了新的征程,Rezende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原作写于2006年。当时正是Rezende的巴西男排大放异彩的年代,也是巴西女排终于按照这样的道路开始出成绩的年头(两年后,巴西女排第一次夺取奥运冠军)
现在已经过去10年,排球这个项目应当说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我尝试着续写一章,供大家讨论。
七. 21世纪初-20年代:不对等的倾斜时代,讲究支撑的层次进攻
要分析近十余年排球的变化,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技术进步,战略思想更替。(因为角色分化已经完成)
首先是战略思想的更替。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得分制的改变(发球得分制变为每球得分制)。
排球的每球,就像一场判定,要经历【一次攻】与【防守反击】两个阶段,才能最终结束判定归属。那么在15分发球得分制时期,也就是说,一次攻只能夺取球权,不能得分。要得分就必须通过防守反击,那么要赢下一局必须要打15个防反(且保证比对手至少多俩),防守反击占据了每局所有的得分。
然而现在排球是25分每球得分制,也就是说一次攻和防守反击【都可以得分】。所以,极端理想状况下,因为不断交换发球权,只需要打满23个一次攻,并伺机(比对手多)抓两个防守反击,就能赢下一局比赛。在这样的理想状况下,一次攻所夺取的分数反而就占据了一局的大部分。如果不是理想情况,则退而求其次也能看出,一次攻得分占据了每一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当一个球队安排它的战术体系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知道,我是要哪种方式尽快取得比赛的胜利。【是使用一攻多拿分,还是使用反击多拿分】。
所以毫无疑问,要想赢球,就有了两种方式。
① 注重一次攻——把轮次【转】起来
由于一次攻是一个轮次的结束阶段。也就是一次攻打走以后,这个轮次就结束了、转走了,进入下一个轮次了。所以有人将死保一次攻的战术思想,称之为将轮次【转】起来。
这种方式,通过稳定的一次攻,力图在每个一次攻的时候都把强度打得非常强,第一次就打死,拿到分数,迅速进入下一个轮次。在这之中寻找战机,加速整体战术的变化。与此同时,降低自身失误率。等待对手率先出错,或者将对手拖入关键分,利用经验,一剑封喉。
这种立足一次攻的战术思想,在发球得分制的时代是无法盛行的,但在每球得分制时代,就曾有球队靠它拿下了好成绩,最典型的莫过于2004年的中国女排。
但这种方式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为了保证高强度(让对手很难防守)的一次攻,所以一传要好,所以要七个常年固定的先发,要成年累月打比赛,很难培养合格替补。这个逻辑看上去很搞笑,但是确实是这样。一次攻是很难练的,它不仅需要大量的训练做基础,关键是,注意,关键是,需要大量的实战做为提高的源泉。比赛一年就这么些。你多打了,别人就少打。为了一次攻保障最关键的一传环节立于不败的境地,就必须让七名固定先发不停的比赛,不停地提高,不进则退么。这就带来了伤病和人员更替可能严重影响球队水平的问题;
——第二,如果对方不失误呢?如果对方关键球不手软呢?如果对方超水平发挥呢?结果就是,比赛十分艰难。而且这样的球队一般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不容易落后,但是一旦落后追起来很费劲(这样的比赛的典型,就是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决赛);
②注重防守反击——把轮次【定】下来
尽全力保证己方发球时轮次不转,定住,是为将轮次【定】下来
一传和防守的训练思路截然不同。一传靠赛,防守靠练。防守不仅靠练,比赛中临场稍微一点拨,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所以照这个思路建立的队伍,一次攻也都可以不用称之为一次攻了,可以改叫搏杀渡轮,6个轮次的一次攻都要拼命搏杀渡轮!这样的方式就不强求七名固定先发长年累月地打,对一传的依赖性也就不那么高。
但这样的队的特点就有不同:
——第一,很容易落后,而且有可能一整局都在苦苦追赶,所以对全队的心理素质以及稳定性就有很高的要求。
——第二,但凡这样的球队具有强大的心理和拼命三郎的防反支撑,落后3-5分也许一轮发球就追回来了(比如16奥运会半决赛的中国队5-12落后,接杯水的功夫就追上来了)。
——第三,这样的队伍到了中局或局末,往往经常能有一个甚至几个发球强轮,突击式连续涨分,然后在焦灼之中虽然落后了大半局,到了局末却反超并突然结束比赛(比如16奥运会1/4决赛的中国队第二局从18-21到25-23)。
显然,郎平的中国队(不论95-98还是13-20),选择的是后一种赢球方式。
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看上去有那么点痛苦的赢球方式?这是随着新形势做出的。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形势
——之前提到,对手进攻的完成分为三步,进攻组织、击球过网、落地得分。
拦网通常被视为第一道防线。这一道防线以阻止对方击球过网为第一目标,如若无法完成则退而求其次,讲究阻挡对方扣球、将球撑起以方便后排防守;地面防守则通常被视为第二道防线。拦网已经属于被动技术,而防守相比拦网则是一项更为被动的技术。
但反过头去看进攻的三步骤,拦网与防守只是限制了后两步。这就是第一篇说到拦网和防守的时候,那个按下未表的关键点——
事实上的第一道防线,不是拦网,而是打击对方进攻的第一步进攻组织的——【发球】。这也就是【发垫对抗】在发球规则改变以后的如今直接成为最核心对抗的原因——通过发球,可以破坏对方的进攻组织来达到遏制进攻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比起拦网和防守,发球是三道防线中唯一一项主动技术,这更使得攻拦对抗虽然仍为排球最核心的对抗,但是发垫对抗几乎成为了其的先决条件,也就成为当今排球最基石对抗。
所以有必要认真分析发垫对抗。
任何技术的突破,当然都是主动技术先突破,被动技术再努力跟上。在发vs垫这一组对抗中,发显然就是那个主动技术。
这当中,对女排影响最大的是:跳发一度几乎绝迹,飘球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这随着2007年室内用球的改变(这里又要“赞扬”一下小日本的“煞费苦心”),使得飘球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长、高飘,愈来愈向低、平、重飘发展。而上一个周期,飘球的球速进一步进化,以韩国女排为首(波兰男排也有这样的队员)的重飘球,以前所未有的球速、质量、飘动,发死了各国多少条一传线。虽然这项技术目前还未完全成型(韩国人自己用起来失误率都很高),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项重飘球技术一旦练成熟,也许会在全世界女排盛行起来,并造成极大的威胁。
男排方面,用球带来的影响不甚明显,主要是男排运动员应对飘球有生理优势(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上手接一传)。但是,随着科学、合理的身体素质训练,以及融会贯通的位置训练(比如穆巨那种可以换去接应的能力),男排的跳发正在不断超越人类身体素质极限,达到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更大地冲击着一传。
这两方面的影响造成了男女排的一个共同结果,就是发垫对抗现在呈现出一个极不平衡的倾斜姿态,我称之为不对等的倾斜时代——发球太过于强势(且各国仍在纷纷不断开发发球技术),而目前垫这个技术的发展还未能跟上发球的脚步。这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一传到位率普遍下降。并带来两个结果:
第一,一次攻的极度艰难。由于一传的不到位,能让二传平网组织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在过去,每一分的一次攻方是作为优势方的;但是现在,很难说发球方和一次攻方究竟谁占优势(从现在不论男女排都经常出现卡轮、而且一卡就是七八分的情况来看,甚至发球方更占优势一点);
第二,组合战术举步维艰。由于一传质量难以保证,传统的平面组合战术组织遭遇严重挑战,所以一些复杂战术逐渐已经退出舞台(比如双快一游动)。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排球的美感没有降低。排球的美感,从来不是只能依靠眼花缭乱的跑动来达到的,排球的美感从来不止一种表现形式。进入立体进攻时代的排球,以前后排结合的立体进攻方式,找到了与受到冲击的一传所匹配的、新的高精细、高复杂的组合进攻平衡点,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组合战术的、新的多样性与层次感。
这也带来一个思考:
【垫这项技术亟待进步】。发球的强势,使得发垫对抗到了必须要垫球做出回应的时候了,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全世界排球人都在寻找对抗发球的方法。
在这当中,中国女排可能是走在了前列。郎平一接任中国女排,立刻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自己手里没有(也很难培养出。或者说,哪怕能培养出,但是也不一定有十年前同样的效果)周苏红、刘亚男这样的一传高手。
所以郎平一上任就提出“我们没有世界超一流的攻手(当然这是个反flag,因为后来出现了……)和特别出色的接一传人(这个到现在确实仍然没有出现),那么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承担这个一传的任务”,着力打造了伪四人接一传体系。所谓的伪四人接一传体系,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三人接一传体系,它通过将接应纳入一传体系,形成边攻三选二进行一传的局面。这种三选二通过临场应变来采用最适合的一传阵型,适时在保护一传波动的队员和保护进攻重点人之间取得一个巧妙的平衡,并通过细化到每一个轮次来着力打造配合,以形成接应接一传时注重对角支撑、双主接一传时注重犄角支撑的局面,缓解了当前一传在对抗发球时候的劣势。
但是,这是从体系出发的应对。我认为,从垫球技术上,应当是到了钻研训练、探索实战,进行改革创新的时候了。(或者还有一个思路,我认为,应该再次在比赛用球上想想办法)
相比于发拦对抗的空前激烈和严重不平衡,攻拦对抗同样空前激烈,但是却没有失去平衡。
前面提到,突破拦网可依靠节奏变化(错位)和横向移动(拉扯)。但是,随着高大化尤其是副攻的高大化,以及副攻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依靠节奏变化越发艰难——因为都能跟上了。比如前交叉,是前点和后点的结合,打的是陪跳前点的对面副攻落下以后空网的那一下网,但是现在的高大副攻只需要踮下脚,都不用怎么费力腾空就先看住了前点,而如果你没有选择传给前点,那么对面副攻可以迅速调整二次起跳,不给你后点打空网的机会。这样很难错开拦网的组合战术,也就逐渐失去了价值。
也就因此,利用网长的拉扯,就成为了主流,因为【球比人快】这个事实,和【横向移动不是人类的强项】这个特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是很难改变的。
这就使得道格琼斯关于把边拦网和中央移动拦网,以及雷秃子关于中间加压,两边迅速跟进,不追求打空网,而是追求跟进打击拦网不到位的空档,这两个理论迅速变得实用、并成为最成功的战略思想,至今(并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掌握着排球界最普适的真理。这也使得当今排球正在逐渐褪去眼花缭乱的复杂战术,走向了更高、更强的道路(实际上也更快了),体现着不同的美感。。
在这个思想下,欧美再一次走在了排球发展的前沿。至少在自由人(的防守技术)和副攻(的移动拦网身体素质以及技术)训练方面,欧洲现在是遥遥领先。从这个角度说,我朝必须迅速赶上。
最后,再来说战略思想更替。
在攻拦对抗中,9m网长是利用焦点之一。前排进攻几乎是天然地分化出了三个进攻位置:左翼,中央,右翼。现在这三个位置也逐渐不再限于前排进攻,也包含了后排进攻。而轮次站位决定了轮转时的一个关键概念——对角。对角两人不可能同时在前排,所以也就不能同时参与平网进攻。
在第一篇,我提到边攻手的定点强攻主要打的是一个【强度】,即要在力量和高度上打击对面的拦网和防守。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强硬的进攻点,是无法胜利的,因为它会把对方最优势的拦防力量都吸引过来。所以它需要:
——【对角支撑】。由于对角两人不能同时参与前排进攻,所以在四二时代不存在对角支撑这种说法。然而随着后排进攻开始进入进攻组织范畴,对角两人一前一后两个进攻点之间,就形成了对角支撑的局面。这是一种前后排支撑。其实,由于自由人和副攻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对换关系,所以对角支撑,九成都是指的两位主攻之间的支撑;
——【犄角支撑】。专职进攻手的接应,以其右翼的进攻与左翼的一点、中央后排攻的一个点遥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就像一头牛的两个犄角去顶人),这也就是犄角支撑的局面。更广义上说,随着进攻位置多样化、前后排攻模糊化,犄角支撑也逐渐褪去了由二四号位之间来代表的特点,转而逐渐泛指左翼-右翼与中央后攻-右翼这两对之间进攻的互相支撑。这是一种利用网长的左右支撑。
两种支撑,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硬地存在于场上,竖起两面进攻的强点,才能遥相辉映。否则,立体进攻就会回到平面进攻,就脱离了目前排球的主题和要求。这也就是说,三个边攻手中,必须要有两位强硬的。
而有了【对角支撑】与【犄角支撑】,很明显地可以发现,在这两对进攻存在以外,中央前排的三号位被空出来了——是的,那是留给排球中非常引人入胜的一环——副攻战术
因为移动拦网的要求,副攻手的高度逐渐升高,这也反过来促成了中央快球的愈高愈快,从而形成了中央进攻的高压。这使得快攻除了可以通过节奏和错位来方便自己通过拦网以外,也很大程度上牵扯了对方拦网的精力。这直接赋予了快攻不再只是单点进攻的意义,而是使得它与其他进攻无法剥离——如果说两翼进攻是常规重炮,只有它们排球就只是当面对轰的“正规战”的话,那么中央快攻就变成了“搅局者”,使得战斗直接提升了一个维度——这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诱饵”作用。
而在这之中,随着排球进入立体时代,带来的对角支撑与犄角支撑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三号位中央快攻,可以同时掩护二、四、六这三个位置的进攻。这其实就是现在副攻背后跑动越来越单一甚至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也是对雷秃子中间加压+两边拉开战略的认同。
以上,从技术进步、战略思想更替两个角度阐述了当下排球的突出特点。
这上下两篇一起,构成了我的排球观。在我的眼中,每一项排球技术、每一项排球战术,每一种发展趋势,朝着永恒不变的【提升进攻,加强防御】这个主题,都是脉络清晰地发展着。这之中,大松博文、戴廷斌、袁伟民、道格比尔、雷秃子这些优秀教练员所赋予排球的,是使它从一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初学者拍来拍去垫来垫去的无聊运动,发展为如今以两大对抗为主题的更高、更快、更强、极具美感的运动。
在这样的排球观下,我下来要回到本文正题——年度总结报告。
我将同样分为上下两篇,阐述我眼中中国排球的2017年。分别为
——《女排篇:真正的女排精神》
——《男排篇:君请成为自己的英雄》
两篇中,我将按照前述篇所述的排球观,围绕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①我们应该靠什么赢球
②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③我们的短板在哪里?我们的短板位置上的人应该做哪些改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④(节点人物)